原标题:的意思(膜拜的意思)
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在古代的不同时期长城工程断断续续,从未停过,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这绝对算是中国历史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工程,纵观世界,有哪个能像万里长城一般成为让整个民族为之自豪的奇迹?虽然修筑长城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抵御外虏,但那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和百姓来说,修长城并不是件众望所归的事情,反而引起怨声载道。
膜拜的意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抵御别国和少数民族的侵扰,修筑烽火台以监视敌军动态和及时传送情报,并用城墙连接起来,这就是最早的长城。历史上有关长城最着名的事件当属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根据记载,秦始皇征用近百万劳动力,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山势险峻的环境下,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人,他们的尸骨直接被扔进长城中埋死,想必大家都听过,“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她的丈夫只是不幸之中的一个。
?
对于扞卫国土安稳,抵御外敌入侵而言,秦始皇的做法确实是最有效的,他增加了外敌入侵的成本,让匈奴侵犯中原的战争得以缓解。所以哪怕修筑长城会给当时的百姓带来最直接的痛苦,但也是泽被万代的事情。
膜拜的意思解释
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匈奴势力不容小觑,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可战可退,灵活的游击战法,让中原地区的国家深受其扰,与其接壤地燕、赵、秦都修筑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等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他雷厉风行地派出大将军蒙恬大规模地讨伐匈奴,给了匈奴重重一击,夺回中原的河套地区,然后把六国修的长城连接起来,加高加固,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的雏形。
秦始皇没有乘胜追击,因为秦始皇不想做无谓的牺牲,共统一天下需要与民休息,而且继续战斗胜算会越来越小。因为到了边境地区,秦军作战优势减弱,军资跟不上,而匈奴军的优势扩大,这极有可能让狡猾阴险的匈奴军反败为胜,所以秦始皇下令稳固河南地区,置九原郡。
?
将匈奴驱逐出境后,为了防止他们继续南下骚扰,大规模地修筑活动开始了,在原本燕、赵、秦的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动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异地突起”的高耸长城使得匈奴贵族侵扰势力受到了阻碍,此后被迫向北迁徙十余年。
但长城根本不能杜绝北方民族的侵扰,否则历朝历代的军事重任也不会是抵御匈奴了,而在主动膜拜出击匈奴的皇帝中,汉武帝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帝王,原本汉高祖刘邦在讨伐匈奴一事上落了下风,还让汉朝被迫以和亲政策迂回,但汉武帝即位后,他可不惯着贪婪狡猾的匈奴,正式对匈奴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样的雄伟战绩,在历史上尤为少见,狠狠灭了匈奴的嚣张气焰。
?
即便卫青、霍去病等人如此勇猛,他们始终无法将匈奴赶尽杀绝,北匈奴势力被迫逃到欧洲后,竟然东山再起,以后又成了对中原地区极具威胁的一股势力意思。这样看来,想要彻底灭掉匈奴是没有希望的,但若是每次都正面抵抗他们的侵略,这对于身居中原内部的王朝和军队都是一次耗时耗力耗材的军事活动,还不如继续修筑长城防御匈奴,最起码修筑长城所耗费的资源可比一次军事活动少太多了,而且长城永远在那里立着,有着威慑的作用。
?
已经修筑好的长城对于以后的皇帝更是一笔财富,比如明朝年间修筑的长城,后世称之为明长城以区别秦始下令修筑的万里长城,由于年代没有太过久远,明长城的保存还是比较完善的。明朝中叶时期,“土木之变“后,明朝元气大伤,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明朝皇帝认为打一仗的开销太大了,征召年轻男子,长途征战,战争结束后,士兵也无法立马投入劳动,还不如返修长城的成效大,经济实惠,征调五万劳动力,区区数月,就已足够,修筑长城成为明朝的一项重要军事活动,此后百余年间历代统治者一直都在从各个方面完善长城。
修筑长城,减少军事活动,这就意味着大将军不会拿到兵权,不可以凭此建功立业,日后也不会成为功高震主的权臣,这对于独揽大权的皇帝是喜闻乐见的。但对于需要战争磨练的军队就有弊端了,过度依赖长城,等到日后必须面临战争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的战斗力大大减弱,难以取胜,好在少数民族很少能够凝聚大批势力攻城,往往都是小规模的侵扰战争,这对于驻守长城的军队是可以应对的,他们根本无法突破长城。
解释
?
另外,修建长城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远征军不敌后,他们便可退守到长城,快速获得支援供给,也可以凭借这道屏障再战;和平时期的长城仍然还有大大的好处,作为贸易的关卡,中原王朝可以凭借长城收取北方商人入关的关税,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走私者根本逃不过长城守军的监视,这算是变相的“经济贸易战“,塞外民族需要与中原地区互通贸易,维持生活需求,中原统治者一个不高兴,就可以将贸易关闭,到时候有着长城的防守,他们就很难再进入中原地区,也就无法兴风作浪了。